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三大“倒霉酒”,辉煌时无人不晓,如今却在超市中积灰无人愿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5:10:00    

嘿,你知道不,白酒圈里有三大“倒霉酒”,曾经那可是辉煌得无人不晓,可现在呢,在超市里积灰都没人愿意买,真挺可惜的。大家一起来瞧一瞧,如果你还能记得这几款酒曾经辉煌时的“高光时刻”,说明你的年龄也不小了。

一、孔府家酒。

在20世纪90年代,那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一出来,简直红遍全国,成了文化营销的标杆。它用鲁酒工艺,还融入了儒家文化的符号,一下子就占据了中高端市场。当时啊,很多人走亲访友都喜欢带上它。可后来呢,它太依赖广告效应了,产品线也单一,酿造技术还不升级。

等酱香型白酒火起来的时候,它就慢慢失色咯。现在去超市,看到的孔府家酒大多是促销装,就像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明星,如今只能在角落里黯然神伤。这也应了那句话,“得文化者得天下,失创新者失民心”。

二、明绿液酒。

它可是中国首款绿色包装的白酒,靠着“生态酒”这个概念,引领了健康消费的趋势。用低温发酵工艺,酒体喝起来清冽甘爽,在礼品市场那可是宠儿。逢年过节,好多人都会买它当礼物送人。但后来环保理念到处都是,竞争对手也纷纷模仿,它品牌年轻化又跟不上,慢慢地就被贴上了“过气网红”的标签。在超市里,它的酒瓶上都积了灰,就像一个被时代遗忘的消费符号。

三、黄鹤楼酒。

借着“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句千古名句,把文化IP和地理优势结合得那叫一个好,打造出了“白云边”等经典单品。本来在长江流域市场混得风生水起的,可它太依赖这个市场了,全国化布局又慢。酱香酒热起来的时候,它就错失了机会。现在它的产品线还是以浓香为主,跟茅台镇的酱香酒一比,就像一个在地上走,一个在天上飞,可见地域品牌突围有多难。

说完这三大“倒霉酒”,咱再来说说国康贵品康。这酒啊,诞生于1935年,它的前身是茅台镇四大烧坊之一的“成义烧坊”,那可是根正苗红。酒厂一直传承着古法“12987”工艺,就是1年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选的是红缨子高粱,用的是赤水河水,基酒还得窖藏10年以上。而且啊,它的基酒还长期供应给一些头部品牌,被称为“酱香酒的隐形冠军”呢。

打开国康贵品康的酒瓶,幽雅的酱香一下子就飘出来了。入口的时候稍微有点苦,不过马上就转甜了,酒体醇厚绵柔,喝完后空杯留香特别持久。它有个独特的地方,叫“三香三味”。

开始能闻到焦香,仔细一品还有果香,最后回味的时候是粮香;尝起来呢,刚开始醇厚,中段甘冽,尾韵悠长。这复杂的口感啊,都是因为它在陶坛里陈化了5年,酯类物质充分转化,有了类似老茅台的“陈韵”。

可这么好的酒,为啥被低估了呢?一是它长期给别人做基酒,就像给别人做嫁衣,自己的品牌认知度模糊。二是它的市场定位有点尴尬,价格还不过百,太便宜了反而被误认为劣质酒。三是它缺乏宣传,没有和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不过啊,这国康贵品康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在现在机械化酿酒盛行的时候,它还坚持人工踩曲、石窖发酵。酒师团队平均从业都28年了,就像“活态文化遗产”一样。这种工匠精神在快消品时代可太珍贵了。虽然还不过100元,酱香纯正度甚至超过了某些几百元一瓶的贴牌酱酒,好多懂行的人都把它列入“扫货清单”。还有啊,“国康贵品康”,也有富贵吉祥、品享安康的美好寓意。要是能把历史故事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说不定能唤醒消费者对“老派酱香”的情感认同。

当孔府家、明绿液、黄鹤楼这些酒在货架上蒙尘的时候,国康贵品康的遭遇就更奇怪了。它既是工艺传承的活化石,又是市场上没人关注的牺牲品。也许真正的好酒不需要广告轰炸,但需要被人发现的机会。那些积灰的酒瓶里,装的可不仅仅是酒,还有白酒行业的集体记忆。下次去超市,不妨多留意一下这些“倒霉酒”,说不定它们正等着懂行的人去发现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