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3:08:00
打小就是个“火车迷”,痴迷于火车、机车,初中毕业后读了技校的机车专业,长期从事机车检修工作……从小时候对机车的痴迷,到工作后常年对技术提升的追求,今年48岁的王继强与机车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
日前,2024年度“齐鲁首席技师”名单公布,全省150名高技能人才获评,青岛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车辆检修工王继强在列。
近日,记者来到青岛地铁2号线辽阳东路车辆基地,听王继强讲述他从“火车迷”成长为“齐鲁首席技师”的故事。
初见王继强,表情严肃、精瘦干练,手上布满老茧。把安全隐患发现在前、解决在先,守护地铁安全是王继强的日常工作,他的角色更像是“地铁医生”。
“遇到有故障时,我爱开玩笑说,‘又上菜了’,我需要‘上菜’,我觉得这是一个资源。”王继强说,“当然,我们不希望出现问题。但有了故障,会让我们‘眼前一亮’。”
“我们这个工作,遇到小故障就和医生看病一样。遇到疑难故障就像警察破案,它就藏在某一个角落里,平常它不出来,偶尔出来一下,走了。偶尔一个故障爆了,这是好事,我们未知的隐患就藏在这里头,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发生问题了,就说明这里还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王继强觉得,正是一个个故障的出现和排除,让设备的可靠性慢慢提升。一旦出现故障,他和伙伴们会自觉加班加点,去现场、去研究,把问题解决掉。
王继强作为一名高技能员工,首要任务是技术管理,他负责车辆的相关子系统,做技术审核、方案研究等技术类工作。
前段时间,有乘客注意到,青岛地铁站台乘客信息系统做了版式更新,其中也有王继强团队的功劳。
这是王继强手头刚结题的一个技术改造项目,涉及乘客信息显示系统。最早乘客看到听到的电视、广播是模拟的,如今要升级成以太网网络的。设备系统的升级换代,既涉及硬件,又涉及软件。“整个项目前后用了3年时间”。
项目进行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车辆软件升级完成后,按照工作流程是要夜间到正线上去跑行试验,正常了以后才可以正式投入运营。但晚上正线的施工资源非常紧张,除了车辆测试,轨道、供电系统等很多系统都是夜间在隧道进行维护,施工点是有限的,就存在大家争抢施工点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爱钻研的王继强琢磨开了。他发现广播正线报站时采集的是速度信号,没有速度信号就不能报站。当时他就想,能否实现在车库内进行“动态试验”。他找到供应商,开发了一个软件,模拟给网络系统植入速度的信号,让车辆在静止的情况下就可以“跑起来”,模拟正线跑车。
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大家争抢资源的问题,还解决了原来一个改造项目上正线一测,“这不行那不行,还得回来改”的问题,大幅提升效率。
王继强出生在莱芜,父亲是青岛人。由于父亲是莱钢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王继强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莱钢的环境里,对于各种机械有着一种天生的亲近感。
小时候,王继强跟着父亲坐绿皮火车回青岛探亲,让他喜欢上了火车。“那时对火车很稀罕,慢慢地对机车、火车有了热爱。”王继强说,“工作中,有时候会很枯燥,遇到挫折很难承受,需要热爱去支撑。”
从小时候热爱火车,到读技校,做车辆检修工,一路走来,父亲对王继强的影响很大。
小时候,放学了或者假期里,王继强常去父亲的办公室,看到大人们人手一个大图板在画图纸。那个场景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
初中毕业后,王继强去读了技校的机车专业,那时父亲就要求他,“你必须学好技术,好好地钻研技术、技能。”工作后,从事机车检修工作,父亲又提醒他,“你得学业务、钻业务,靠这个吃饭。”
父亲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深刻影响着王继强。“既然喜欢机车、火车,就要像老一辈师傅那样,成为传统意义上说的‘大拿’,也就是现在说的技术骨干。”在技校读书时,王继强就向往成为老师傅那样的“大拿”,“比如,有一个故障,大家都解决不了,你去之后,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我崇拜这样的人,他能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
读完3年技校,1994年,18岁的王继强参加工作,1996年起从事内燃机车检修。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刚开始接触内燃机车时,父亲就给了王继强一个大图板,还给了图纸、尺子,让王继强去画电路图。那时,王继强值夜班,一次值一周,办公室里有床,晚上就睡在单位,晚上没有活的时候,就画图纸。
刚参加工作那段时间,同龄小伙伴休息时间都在看武侠小说、看电视,王继强的空闲时间都用来找资料画图纸。“那时接触到的图纸都比较烂,大家经常上车干活,手上的油污很容易碰到图纸,我就想把基础资料完整地保存下来。大图纸尺寸很大,那时候复印也很难,我就慢慢地拿着尺子比照着原图纸画出来。”王继强利用两三周值夜班的时间,把资料图纸重新画了出来。
正是源于这股热爱与执着,王继强越干越带劲,水平快速提升。2015年王继强加入青岛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车辆检修工。
青岛地铁为王继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发挥发展平台,他多年积累的业务能力得以不断体现,持续输出创新成果。他积极响应企业内部技术攻关的“揭榜挂帅”,主动承揽了“电客车客室温度差异供冷项目”,通过设置“冷暖车厢”,并根据乘车率自动调整温度,满足乘客不同需要,提升乘车舒适度;他参与的“永磁牵引传动系统短路故障诊断及故障后续运维能力研究”项目研发,将列车故障后运行速度提升至60千米/小时以上,突破制约永磁牵引运行的关键技术环节,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近年来青岛地铁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基层创新平台的建设赋能工作,每年均会对创新工作室予以资金和项目支持。青岛地铁专门组建了以王继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平日里,王继强很大一部分精力聚焦在“王继强工匠创新工作室”。
谈及负责的创新工作,王继强告诉记者,大的方面有科研技改项目,周期长,小的方面就是微创新,还有方法类的创新,有先进操作法。而这些创新点都来源于生产中的痛点、难点,在王继强创新工作室里,工作室成员一起寻找问题解决办法,一起做课题。
眼下,王继强带着创新工作室团队,积极响应青岛地铁的智慧城轨、绿色城轨建设,正在研究几个创新课题,其中一个就是音频检测。“比如车上有管路漏风了,是很轻微的,不是呲呲冒气,查不到的点,用音频放大器,看能否听到、找到这个点。以后还可以用它检测轴承、空气压缩机,原来工人都是用螺丝刀顶着,耳朵覆上听。能否把音频文件记录下来,转成图形,甚至交给AI,让AI去对比、评判人看不到轴承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近期,青岛地铁成立了继电器小组,王继强与小组成员一起研究怎样减少电客车继电器故障。
除了自己创新,王继强更愿意将平日积累的工作经验进行分享与传递,这些年,王继强带出了近20个徒弟。他的徒弟中,既有高职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但更多的是本科生、研究生。
在他看来,做“地铁医生”,既要有研究能力,也要有动手实践能力。“车辆检修工要上得了云端,下得了地沟。”王继强解释说,云端是指当下新兴的技术、智能运维、人工智能等智慧化的内容,要能掌握,才能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步伐。有了上述技能,还要下得了地沟。“你不能只把菜谱弄得很好,还要下得了厨房,亲手把菜炒出来。我们这活,就是需要人下到地沟里,去看车的状态,去具体解决问题。”
同时,他是公司的内训师,开发课程,为年轻人授课,还作为教练辅导同事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从青岛地铁的比赛,到市级比赛、省级比赛,王继强都会带队辅导同事。去年,市职业技能大赛车辆检修赛项在位于即墨区的青岛市技师学院集训,那段时间,王继强上午开车去即墨辅导同事训练,下午开车回到位于市区的车辆基地工作。有同事说,“你没必要这样每天来回奔波。”但王继强认为,“带着年轻人,他们取得成绩,我自己也有成就感。”
这些年下来,王继强先后获得了“青岛市首席技师”“青岛工匠”“齐鲁首席技师”等称号,而他的多位徒弟也获得“青岛市首席技师”“青岛市技术能手”等称号。一如当初父亲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深刻影响着他,如今他也全力将这份执着追求传递下去。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