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最亮的星】李政道:天语解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9:30:00    

编者按

有些名字注定闪耀于天际,他们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照耀着无数后来者的前行之路。2025年清明时节,苏州广电推出特别策划《最亮的星》,以赤诚之心致敬为家国奉献一生的科学家、院士。

编号3443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李政道,从“天才”到成为“天才的引路人”。他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也是永耀科学长河的东方星辰。

记者走访北京、上海、苏州等多地,从跨越太平洋的师友情谊、尘封半个世纪的珍贵遗物、归葬故里的生命轮回中,探寻这位诺奖得主如何将毕生智慧化作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璀璨星光。

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7岁。同年10月27日,其骨灰归葬苏州。天空中,以他命名的3443号小行星,轨道参数恰似其人生轨迹:既闪耀于物理学的璀璨星河,又深深扎根故国热土。


破冰者

在科学的荒原上播撒火种

1979年的春天,北京友谊宾馆科学会堂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知者。凳子坐满了,后来的人就挤着坐在地上。为了这一次回国讲学,已经年过五旬的李政道专门去做了一身中山装。在投影仪灯泡的高温照射下,他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

在与苏州广电总台记者顾燕交谈中,首批学员王垂林说,相比于晦涩难懂的课堂,令他印象更深的是课后的交谈。"以前觉得他高不可攀,没想到非常平易近人。我们提到任何一些细小的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来回答。"

苏州广电总台记者顾燕与王垂林来到北京友谊宾馆科学会堂



今年79岁的王垂林仍然记得,李政道深夜伏案备课的身影,“他也很辛苦,据说每天备课的时间比讲课时间要长好多。”


摆渡人

从少年班到博士后制度的拓荒者

31岁获得诺贝尔奖,研究成果几乎囊括了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他从小远离父母、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却考上了世界名校芝加哥大学的博士,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建校200多年来最年轻的正教授。他说,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老师——中国物理学奠基人吴大猷。

然而对于王垂林来说,李政道也是改变他命运的人。

1979年回国讲课后,李政道很快启动了选拔优秀学子到世界一流学府深造的CUSPEA项目。然而,当时出国并不容易,招生程序、签证申请、留学费用等等都是阻碍,这些都需要李政道亲自出面一一协调。当时,为了给各所大学发送推荐信,李政道和夫人、秘书三个人,推着装满信件的推车,把当地邮筒塞得满满当当,甚至一度引起了投诉。但李政道没有退缩,最终CUSPEA项目推行了十年,共选拔915位学生赴海外留学,先后培养出谢心澄、王中林、汤超等十多名院士和一大批学术骨干、科技领军人才。

1979年,李政道促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开班办学。

1985年,在李政道积极建言下 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实行。

1985年,他积极倡议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

1985年,“李政道奖学金”在苏州设立,共有29所中学的202名学生有幸获此殊荣。

1998年1月23日,“䇹政基金”设立,用以支持中国优秀本科大学生的基础科学研究。


守夜人

以星河为证的赤子归途

晚年的李政道热爱艺术,他曾画过一棵大榕树。他说, “全中国人事实上是一个人,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人,精神相连,就跟这棵大树一样……”他的家国之情,桑梓之念,令人感念不已。

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这里有从2011年起李政道陆续捐赠的8万余件珍贵资料。还有从哥伦比亚大学运回来的黑板,陪伴李先生60年的卷笔刀……如今,我们欣喜地发现教育火种的传递有着穿透历史的能量,从吴大猷在战乱中为天才点燃火种,到李政道心怀赤子之心托举学子赴美留学,再到如今各行各业无数英才崭露头角,中华民族之林正因这教育火种的持续传递而愈发枝繁叶茂。


星辉永耀处,长是故园春。

追思不是告别,而是开创新时代。

这颗来自苏州的星,永远在苍穹下指引着后来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