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45:00
原标题:一家老药铺,百年中药史(健康书橱)——感受《药铺年代》里的烟火与传承
在台湾高雄凤山的老街巷里,有一家名为“顺安”的中药铺,从1936年开张至今,已近百年。三代人守着几面药柜、几杆铜秤,看尽了生老病死,也尝遍了人间冷暖。
翻开卢俊钦写的《药铺年代》,仿佛推开了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药香扑面而来。这里没有高深的医理,只有一代代普通人的生命印记;这里不卖“灵丹妙药”,却藏着中国人绵延千年的生活智慧。
在历史上,中医药从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顺安中药铺的屋顶,承不住大人的体重,却成了小鬼们飞檐走壁的乐园。荔枝壳、橘子皮朝着屋顶随手一扔,晒干了就是药材。药铺里药碾子转动的声响,混着街坊的谈笑,织成了最鲜活的市井图景。
这烟火气的背后,也有刀光剑影。日据时期,药铺所在的巷子因“红灯户”林立,成了流氓械斗的江湖。阿公卢见兴板着脸往门口一站,混混们便绕道而行——他没收的武士刀、扁钻,足足装满了几大箱。药铺里治的是病,门外治的却是人心。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中似曾相识。明清时期的药铺,何尝不是市井文化的枢纽?北京的鹤年堂、杭州的胡庆余堂,既是治病抓药之处,也是百姓议事的“茶馆”。顺安药铺的屋顶晒药、半夜急诊,与大陆老字号“前店后坊”的传统如出一辙。药香里裹着的,从来不只是药材,还有一方水土的世故人情。
20世纪80年代前,凤山没有夜间急诊。孩子半夜高烧,家长拍响药铺的门,一碗“犀牛角水”就是救急的退烧药。卢家人用锉刀一点点磨下犀牛角粉,当钵里的清水渐成灰白,街坊的心也就跟着落了地。这场景让人想起大陆乡间的“赤脚医生”——缺医少药的年代,一根银针、一碗汤剂,便是百姓最踏实的依靠。
药铺里更藏着生命的轮回。孕妇产后要喝“七帖生化汤”,老人离世前需备“药忏”——从生到死,药铺从未缺席。卢俊钦的父亲甚至会在冬至前寄明信片给低收入户,请他们免费领一帖“十全大补汤”。这善意如煮中药用的文火,细熬慢炖间,暖了凤山几十年。
可时代终究变了。1993年,台湾修订“药事法”,停发中药商执照,传统药铺只得靠“家传秘方”苦撑。犀牛角因环保禁令退出药柜,替代药材成了新课题。年轻人不再信“药签”,转而追捧西医胶囊。这境遇,与大陆何其相似?两岸从来一条心。
经历时代大潮的冲刷之后,几经嬗变的中药并未真正离开我们的生活。卢俊钦的笔下,药材从药柜跃入厨房:四物汤炖鸡、麻辣锅底加八角茴香、瓮仔烤鸭抹上肉桂粉……药铺第三代传人摇身变为火锅店“技术总监”,把祖传的配伍智慧化作了舌尖上的烟火。这让人想起大陆的“药膳热”——广东的邓老凉茶、成都的草本火锅,何尝不是古方今用的巧思?
书中一道“生化汤”,勾连起两岸的文化血脉。福建产妇坐月子喝的“四物汤”,台湾街坊调理用的“十全大补”,配方或许有别,但“药食同源”的智慧始终相通。卢俊钦写道:“还好,现代人注重养生,才让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有用武之地。”这话说得到位——当都市人捧着保温杯泡枸杞,当年轻人熬夜后煮一壶黄芪水,中药早已脱下“苦口良药”的旧衫,成了养生潮流里的新宠。
合上《药铺年代》,最难忘的不是药方,而是人情。惠生伯赊药助卢家开业,父亲赠药助邻“补冬”,这些片段与大陆“悬壶济世”的老话遥相呼应。
一家中药铺,百年中医史。百年间,顺安药铺从街坊的“急诊室”变成游客的“打卡地”,从“动物博物馆”(犀牛角、虎骨、象皮曾是其“镇店之宝”)转型为“香料研究所”。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根脉。卢俊钦用闽南话写下的故事,何尝不是整个中华文化圈的共同记忆?药香跨越海峡,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从未被时代碾碎,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长,而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