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小学图书馆如何提升吸引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07:10:00    

当前,图书馆已成为众多中小学的标准配置,但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在运行中存在空间闲置、藏书更新滞后、学生借阅率不高等问题。如何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激活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提升图书馆吸引力,使其成为滋养师生成长的“文化磁场”?本刊特编发一组稿件,供校长们参考。

——编者

观点

让学生成为学校图书馆的主人

邓亮

图书馆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宝库,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然而,当前不少中小学图书馆长期陷于“迎检开放、日常沉睡”的困境。如何唤醒图书馆这一沉睡的宝藏?校长要从行政管理者转变为阅读生态设计师,将图书馆的选择权、设计权、管理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校图书馆的主人。

以“经典书单+兴趣榜单”精选书籍。图书馆借阅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生眼中的“好书”,无法吸引学生进行阅读,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参与图书选购,一方面组建由学科教师、出版专家、学生代表构成的选书委员会,开发分级经典书单,供学生进行选择。如小学低段采用绘本版《史记》,初中配置青少年版《全球通史》,通过版本创新实现经典适龄化。另一方面,大胆让学生自主选择书籍,由学校把关后完成书籍精选。学校图书馆要从藏书中心转变为学习中心,将图书馆的书籍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相链接,并通过数据采集了解学生的阅读行为,确保所选书籍的专业品质,激活图书馆资源配置及书籍更新效率。

以“时间重塑+空间重构”设计场馆。图书馆有了好书之后,还要让学生参与图书馆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为学生创造把好书读好的条件。一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图书馆开放时间表,根据学生需求推行午休、课后服务等时间段的微阅读时间。二是加强图书馆空间设计。书架高,学生想看的书够不着,学生喜欢随地而坐阅读却无法实现,这些都是学校空间设计不合理的体现。学校要针对学生需求设计阅读空间,一方面弥补图书馆的设计缺陷,另一方面可将走廊变身“漂流书巷”,在树荫下架起“阳光书吧”,洗手间门板改造为“碎片阅读墙”,将阅读空间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以“阅读课程+创意活动”营造氛围。首先,将图书馆融合学科教学,链接真实生活,开发有活力的阅读课程群,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阶段侧重阅读游戏化设计,初中可加强思辨阅读训练,高中注重学术化阅读课程建设。其次,开展跳蚤书市、作家进校园、亲子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中培养优秀的图书管理员,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知识和智慧的发源地。鼓励师生将班级图书角的个性化阅读活动融入图书馆创意活动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

(作者系江西师大附属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小学校长)

经验

重构图书馆与课程教学的共生关系

姜燕

如何用“活”图书馆资源,激发其育人效能,是当前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议题。我校通过重构图书馆与课程教学的共生关系,构建起“教读相长”的双向赋能机制,使图书馆年借阅量和课程实施满意度均实现提升。

空间重构:打造“课程—阅读”双螺旋结构。学校突破传统图书馆功能分区,构建与课程模块深度耦合的立体空间。低段绘本馆设置“故事立方”互动区,配套开发绘本戏剧校本课程;中段创客空间配备智能机器人套件,与“和创科技”课程形成实践闭环;高段思辨区设置电子文献检索屏,支撑项目化学习的开展。这种空间即课程的设计,使每个功能区都成为特定课程模块的延伸场景,图书馆成为联结文学研读、科学探究、创意表达的枢纽空间。

资源活化:构建“需求—供给”动态循环。我们建立“课程需求触发—阅读数据支撑—资源动态更新”的响应机制。如语文组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图书馆即时采购相关书籍并生成专题书单,精准的供给使图书馆藏书始终保持与课程实施同步。学校还开展教材深读计划,如数学教师发现学生对《九章算术》感兴趣,图书馆立即采购不同版本古籍,并联合语文组开发“数学文化”跨学科课程。这种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的深度学习,催生了“数字密码”“建筑几何”等特色项目。

数据贯通:构建“教—读”双向评价体系。智慧图书系统与教学平台数据互通,形成“阅读画像—学习轨迹”双维度评价。教师可查看班级阅读热力图,精准定位课程拓展点:当《西游记》成为班级借阅热点时,语文组顺势开展“神话创作工坊”;科学教师根据科幻小说借阅排行榜,设计“未来科技畅想”主题课程。在学生端开发成长星轨系统,借阅记录自动转换为课程积分,参与图书策展、阅读马拉松等活动可获得特殊权限。这种游戏化设计使62%的借阅量增长来自与课程相关联的阅读,形成了以读促学的良性循环。

项目孵化:打造“知识—实践”转化枢纽。在图书馆设立课程创新实验室,孵化出系列品牌项目。五年级“城市微更新”课题中,学生借阅城市规划专著后,在创客空间制作建筑模型;“非遗传承”项目里,《考工记》古籍研读与木工实践交替进行。这些项目产出转化为校本教材,又催生新的阅读需求。

当学生在图书馆完成从知识获取到实践创新的完整学习链,当教师依托阅读数据实施精准教学,图书馆与课堂教学的双向赋能机制便成为学校扩优提质的新引擎,推动学生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有效统一。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高新区泰和小学校长)

开放式图书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邵建刚

如今,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开放式图书馆——“香樟图书馆”是我校师生最向往的精神家园。这里不仅收藏着超过10万册图书,更承载着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从封闭到开放的阅读空间重构。传统的图书馆往往被厚重的围墙所包围,有严格的借阅制度和封闭的空间布局。我们的开放式图书馆没有固定的开馆闭馆时间,没有繁琐的借阅手续,也没有严格的空间区隔。在这里,书架间的走廊成为思想碰撞的场所,阅读区的桌椅化作知识交流的平台。自由的学习氛围,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自然和愉悦。学生不再将阅读视为任务,而是自发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课间、午休、放学后的闲暇时刻,甚至双休日、节假日,总能看到孩子们专注阅读的身影。图书馆的空间重构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被禁锢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而应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学生自然成长的一部分。

从单一到多元的阅读内容创新。在图书馆,纸质书籍不再是唯一的阅读载体,我们还设置VR体验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探索未知奥秘;建设创客空间,配备3D打印机和编程设备,鼓励学生将创意变为现实;开辟艺术角,提供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工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设置,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边界。图书馆也成为师生跨学科学习的资源教室,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从知识灌输到人格养成的育人价值重塑。开放式图书馆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对学生人格养成的潜移默化。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质疑。开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化学习机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这里交流思想、分享心得,培养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讨论,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习的能力;不在于设置多少规则,而在于激发内在动力;不在于追求表面成绩,而在于塑造完整人格。从这个方面说,开放的不只是图书馆,更是教育视野、思维和情怀的开放。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校长)

“智慧荐读”让每本书都找到读者

苗雨强

2018年我校图书馆完成改造后,硬件设施达到省级示范标准,但2023年的阅读大数据显示,学生年均借阅量仅为5.2本,40%的图书全年零借阅,科幻类、艺术类图书年均破损率却高达38%,教辅类书籍借阅占比更是达到65%。这一现象令人深思:学生的真实阅读兴趣与馆藏资源之间为何出现断层?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功能的激活,而非单纯的空间建设。为此,我校提出“智慧荐读”工程,依托智慧校园系统,构建“需求捕捉—精准推送—生态培育”的阅读服务闭环,让每本书都找到需要它的读者。

一是构建“三维阅读画像”,捕捉真实需求。我校通过3个维度动态捕捉学生阅读需求。第一,行为数据。借阅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偏好,如学生李某全年借阅《三体》系列5次,触发“硬科幻爱好者”标签。第二,社交痕迹。校园论坛的“#好书分享#”话题中,《故宫里的大怪兽》被提及127次,系统自动生成“传统文化IP”热点词云。第三,课堂延伸。语文组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后,相关拓展书目检索量激增300%,暴露教研与阅读服务的联动盲区。基于10万条数据训练的推荐算法,学校图书馆上线“智慧书单”功能,推送准确率从32%提升至78%。

二是创设“分级阅读走廊”,实现精准触达。为破解“教辅扎堆”现象,我们将教学楼三层连廊改造为智慧阅读空间。A区启航层配置AR图书推荐屏,扫码即可获取个性化书单。B区深潜层设置“主题阅读胶囊”,每季度更新跨学科书单。C区共创层开辟“读书盲盒”专区,学生捐赠闲置好书可兑换未知书籍,运营半年促成图书流转3200册。

三是培育“阅读社交生态”,激活深度参与。智慧化是手段,育人是目标。我们着力构建新型的阅读关系,如开展教师领航示范、打造师生共读圈、开展跨年级读书会、搭建家校云书架。“智慧荐读”工程运行一年来,我校图书馆日均活跃用户从47人增至283人,生均年阅读量提升至14.3本。更令人欣喜的是,阅读正从个体行为演变为文化生态:学生自发上传读书短视频、教师开发出12个跨学科阅读项目,家长参与建设的“大连地方文化”专题书库已初具规模。当图书馆能像知心朋友般读懂每个学生的精神渴望,那些沉睡的书籍自会焕发新生,成为滋养成长的文化磁场。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建言

把图书放到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

徐奎

学生阅读不是一时的,而是连续的、持久的、体系化的,这样才能使其在书香中实现全面成长。作为一名校长,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学校阅读,那么,我的希望是:建设图书馆中的学校,让阅读如呼吸般自然。其核心不是“劝学生读书”,而是将阅读嵌入高频生活场景,降低阅读门槛。

一是建好用好图书馆。可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拿出一节课开设“自主阅读课”,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进行自主阅读,教师随机进行阅读指导,从而让学校图书馆得到高效率使用。学校还可以在午间、课余、周末全时段开放图书馆,并简化图书借阅流程,无论何时何地,学生想阅读时,只要刷校园卡就可以快速取书,无需登记,7天内归还至任意“图书馆”即可,创造“处处可读书、时时能读书”的状态。

二是创设微型读书空间。“建设图书馆中的学校”,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图书馆的打造上,也体现在校园闲置角落利用等方面。可巧妙地把图书馆搬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创设无处不在的微型读书空间:把教学楼楼梯转角处设计成“小型图书馆”,教室后可开辟“班级图书馆”,校园里的闲置角落和比较宽敞的过道两边可设置“自助图书馆”,内置学科延伸类、生活兴趣类、短篇集等轻量化读物,增添图书馆的不同样态,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捧书而读。

三是坚持“铃声即书声”微行动。可将每天第一节上课铃改为5分钟有声书经典片段欣赏,如《窗边的小豆豆》配乐朗读等,每天可以按照文学、科技、教育、艺术、社会科学五大类轮换播放。如果学生听后意犹未尽,可以在课间到任意“图书馆”刷校园卡深度阅读。小小举措,让“听到即读到”成为校园晨间的文化脉搏。

未来属于终身学习者。阅读习惯的培育不在“要求”,而在“浸润”。把书从“神圣”的书架解放到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让翻书和呼吸一样自然——这才是真正的日常化。

(作者系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实验小学校长)

图书馆的使命重在“导航”

何维泉

有一次,我校图书馆盘点数据时发现,有的漫画科普读物年均借阅量高达200余次,而与之相邻的书籍却仅借出3次。这种“热书抢破头,冷书积层灰”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发现两大症结:一是阅读选择单一化,学生偏好轻松娱乐的漫画与故事书,对历史、科学类书籍缺乏兴趣;二是阅读指导粗放化,教师推荐书目多以语文课本延伸为主,缺乏跨学科联动与深度引导。这让我意识到,图书馆的使命不仅是“藏书”,更要“导航”,引导学生从被动阅读到主动探索。

构建全学科阅读课程,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的起点。可实施“双周主题深耕计划”,每两周开展一次图书馆主题课程,确保每学期8次沉浸式阅读体验。通过全学科阅读推荐计划,在图书馆构建覆盖语文、数学等九大领域的立体书网。每个学科设置“三阶”递进书目体系:基础层注重兴趣激发,进阶层强化方法训练,拓展层促进思维进阶。这种“一科一阶梯”的设计,能让学生在跨学科阅读中发现多元可能。

打造项目化阅读活动,让阅读从任务变成期待。以我校为例,我们依托本土文化资源,设计了“山海经——麒麟文化的探寻”“一粒种子的旅行——植物生长的秘密”等跨学科课程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主题阅读、实地考察、展示表达3个阶段,并在图书馆开展专题文献研究课,带动科学科普类借阅量增长40%。

创新阅读评价体系,让成长看得见。阅读评价不应止于“读了多少”,更要关注“如何读”与“读有何为”,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找到阅读成长坐标。一是注重数据追踪,为每名学生生成“阅读画像”,针对借阅量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进行专题推荐,拓展学生阅读图谱。二是注重课堂评价,教师在图书馆阅读课程中从阅读专注时长、阅读种类、阅读思考深度等指标进行过程性记录,评估学生阅读习惯。三是注重成果展示,收集学生书评、跨媒介创作等成果,可通过学校公众号进行展示。如今,通过重构阅读课程体系,我校图书馆月均借阅量从542册跃升至1886册,生均年借阅量从4.2册增至16.8册。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东周小学党总支书记)

众议

山东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方奎明:面对图书馆冷清等普遍性难题,学校以“特色活动”破局,通过学科融合、自主创作、情境体验三大策略,将舞台交给学生,将图书馆转化为“文化磁场”。

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长潘照团:图书馆的价值不在于藏多少书,而在于“让人多馋书”。“馋”是一种主动的求知欲,源自馆藏与读者之间的情感黏性:当学生读到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彩虹桥》、同桌的《采菱歌》、爸爸的《朱国平书法作品集》,他们会意识到知识并非遥不可及。这种“家烧”味道,正是图书馆从知识仓库蜕变为文化家园的核心密码。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莉: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选拔一批阅读兴趣浓厚、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先生”,负责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学校“五好陶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其中,从多方面助力学生成长。

江西省上饶中学校长张禹芳:重构中小学图书馆育人生态,并非简单叠加数字设备或组织阅读活动,而是构建激发图书馆典籍与现实生活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系统,让图书馆从传统的借阅空间转型为文化创新工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5日 第06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