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岛故事|危险货物套两层“马甲”闯关被截停!半岛记者独家揭秘“海事神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5:28:00    

明明报送的是“蛋白”,实际装运的却是“鱼粉”,并且检验报告单已过期两个多月!日前,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前湾集装箱码头开箱查验现场,两名经验丰富的执法人员一眼就发现了问题。这是青岛海事局包装危险货物监管创新工作室开展精准查验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全省包装危险货物监管主阵地,青岛海事局创新打造了一支由13名业务骨干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他们在工作中练出“火眼金睛”和“最强大脑”,屡次通过蛛丝马迹破获谎报瞒报案例,为青岛乃至山东筑牢了海上安全防线。

>>>直击

精准布控逮住可疑货物

4月2日上午9时30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前湾集装箱码头货物堆场,青岛海事局执法人员韩丙正、姜帆例行开展集装箱危险货物安全检查。根据前期数据分析,执法人员计划对刚刚运抵港口的9个集装箱货柜进行开箱查验。物流信息显示,这批集装箱将于当天下午从青岛港装船经厦门港中转运往南方多个港口。

执法人员对货物进行查验。

此时,货物承运企业工作人员也赶到现场。两名执法人员首先亮明了身份,接着查看了承运方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随后开始逐个打开集装箱进行现场查验。根据承运人事先申报的材料,即将起运的9个集装箱所装货物涉及调味品、色母粒、蛋白、鱼溶浆、氢氧化铝、热塑性弹性体、硼酸等多个品种。那么,这些货柜里果真是装着申报单上的这些货物吗?随着集装箱柜门相继打开,谜底也很快揭晓。

现场检查结果显示,货柜中的氢氧化铝与申报单一致,初步排除了瞒报的嫌疑。同时,鱼溶浆等三个集装箱只申报了商品名称,并未申报具体成分,执法人员现场进行了核实,初步判断未发现明显问题。另外,执法人员还发现一个货柜装有硼酸。“按照规定,该产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我们下一步要落实托运人是否已向承运人申报。”

开箱查验现场。

执法人员检查发现,一个集装箱货柜标称所装货物为国外进口蛋白,检验报告显示该货物为“白鱼粉”,评估结论为“非危险货物”。然而,两名执法人员很快就发现端倪。“根据外观,初步判断该批货物为鱼粉,如果确属于鱼粉,一般来说为危险货物,但是也有免除的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该批次货物是否符合免除条件。”执法人员还发现,该货物外包装贴有第九类危险货物标签。另外,企业提供的检验报告已过期两个多月。为弄清该批次货物的真实身份,两名执法人员现场进行了取样。

执法人员对可疑货物进行取样。

现场检查还发现,另一个集装箱货柜标称货物为“热塑性弹性体”。然而,仅从外包装无法确定实际所装货物与标称货物是否一致。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该批货物疑似可发性聚苯乙烯,而这是一种危险化学品。执法人员当即进行了取样。“根据化验结果,一旦以上两种可疑货物被认定为危险品,我们将依法对托运企业等相关各方作出处罚。”执法人员姜帆说。

>>>讲述

披上多层马甲仍被识破

“海运过程中,一旦出现危险货物瞒报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青岛海事局包装危险货物监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韩丙正告诉记者,作为青岛港核心区域,前湾港区拥有28个集装箱危险货物泊位,年进出港危险货物集装箱船舶超过1万艘次,到达发送集装箱超60万TEU,承担了全省90%以上的危险品运输工作。“这里不仅是山东海事局辖区危险货物监管的重中之重,更是青岛海事局包装危险货物监管创新工作室的主战场。”他说。

执法人员查获的危险品。

韩丙正介绍,根据《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共有九类上千种货物被列明为危险货物管理,还有大量未列明具体名称的危险货物。依据相关规定,运输危险货物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和流程,包括使用专门包装、专门堆场、专门船舶、按照规范进行装箱和积载隔离,张贴标志标记等,以确保海上运输安全。然而,个别企业为了节省运费,不惜铤而走险,采取谎报瞒报等违法行为。“海事部门坚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检查。”韩丙正说。

“作为包装危险货物监管的最后一道关口,海事部门采取全方位手段进行精准监管,不给不法企业可乘之机。”工作室成员徐涛说,在长期的工作中,执法人员练出了“火眼金睛”和“最强大脑”,往往根据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能从海量信息中锁定嫌疑货物。另外,工作室还牵头建立了集船公司货物舱单、码头公司集装箱进港舱单、载货车辆信息等于一体的海事、交通、应急、公安、码头和船公司六方联动危险货物"6S"监管新模式,有效打击危险货物谎报瞒报行为。

执法人员展示查获的危险品。

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有一次,位于省内某产业园区的一家企业申报了一批“玉米”,打算作为普通货物向船公司订舱出运。然而,执法人员经过大数据比对分析,再根据多方信息综合研判发现,该批货物存在极大的瞒报嫌疑。于是,执法人员在港口提前布下了“口袋阵”。

当天晚上,随着集装箱刚刚运抵青岛码头,执法人员就立即要求现场开箱检查,果然发现了瞒报行为。“这批货物中根本就没有玉米,并且包装袋上印着‘陶瓷熔块’字样,打开之后发现里面装的却是‘片状氢氧化钠’,属于第八类危险货物。”徐涛介绍,青岛海事部门依法对该批涉案货物进行查扣,并对涉事托运企业进行处罚。

工作室成员根据往往蛛丝马迹就能锁定嫌疑货物。

据了解,青岛海事局包装危险货物监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以高压态势和“零容忍”态度,从严从重打击谎报瞒报行为。“目前,工作室年审批危险货物进出港14万余件次,现场开箱查验500余TEU,装箱质量电子检查2000余件次,查处谎报瞒报70余件,有效筑牢了海上安全防线。”韩丙正说。

>>>创新

助力青岛“新三样”包船出海

既要严格监管,更要热情服务。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安全监管和优质服务方面,青岛海事局包装危险货物监管创新工作室不断推出硬核举措,为辖区企业省下“真金白银”。

“以前,我们是借船,现在是包船!”在青岛自贸片区,青岛中集普威新能源科技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监马嘉启深有感触地说,在青岛海事局包装危险货物监管创新工作室的高效助力下,该企业产品运输时间和成本大大压缩,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大大提升。

青岛造储能柜实现了“包船出海”。

4月2日,在青岛中集普威新能源科技公司,工人们正在车间里加班加点赶订单。马嘉启介绍,该企业成立于2023年,主要生产储能柜等产品。“单个储能柜一般重达八九吨,打个形象的比喻,它就是一个超大号的‘充电宝’,可用于风电、光伏等行业储存能源。”由于该产品属于“新三样”,在运输方面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以往,我们的产品只能搭乘班轮运往海外市场,不仅可订舱位数量有限,而且运输价格也非常昂贵。”

青岛海事局包装危险货物监管创新工作室成员孙中砥介绍,该企业产品为锂电池储能系统,被列为第九类危险货物。由于企业对产品运输规定不熟悉,再加上相关包装要求不够明确,存在运输方式单一、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针对物流链中的堵点和痛点,海事部门及时梳理公约以及相关规定,在不违背相关安全规定的前提下便利企业运输。“一方面,免除企业包装强制要求,可将储能柜的坚固柜体作为外包装。另一方面,在运输方式选择上,可通过散货船按批次进行运输。通过这些便利措施,让企业运输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孙中砥说。

正在生产中的储能系统。

马嘉启告诉记者,自去年6月份以来,在全新的运输模式下,该企业以整体包船的方式,已累计出口三个批次的储能柜产品,共节省700多万元的货运成本。他还透露,预计今年将再次以包船出海模式出口储能柜产品。

几年来,韩丙正带领的团队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海事系统的一支“尖兵”。前不久,在承担青岛船载包装危险货物审批工作的基础上,该工作室又承担了全省范围的包装危险货物审批工作。“虽然只增加了10%的业务量,但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工作室成员徐涛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郑成海 朱佳鑫 通讯员 王艺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