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3:27:00
提到艾滋病(HIV),许多人仍存在恐惧与误解。艾滋病防治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幸福。
“我会不会死?”“感染后还能结婚吗?”在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感染科随访咨询室,主治医师尹洁时常要面对刚确诊的艾滋病患者这样的疑问。
“艾滋病并非绝症,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感染者可实现与健康人群相近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尹洁总会耐心地向患者介绍艾滋病相关知识,竭尽所能帮助他们接受治疗。
以患者为中心,构建持续服务体系
作为江津区艾滋病疑难危重病例救治单位,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感染科不仅承担着江津区艾滋病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还协作其他区级单位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并在2024年重庆市艾滋病(诊疗)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科室凭借科学系统的艾滋病个案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艾滋病个案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持续性服务体系。”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主任袁进介绍,感染科承担着从就诊者筛查到后续随访、就医的持续性服务,着重于沟通与协调艾滋病感染者的医疗照护,同时提供降低其危险行为等干预服务的个案管理模式。艾滋病个案管理医生能帮助艾滋病感染者获得其所需要的医疗、社会、教育及多方面的服务,同时也能帮助消除艾滋病感染者周边的人对此疾病的恐惧。
创新个案管理,保障治疗顺利进行
在艾滋病个案管理流程上,门诊构建了全面且细致的服务体系。患者来到门诊后,首先接受专业的咨询服务,随后完善各项检查。医护人员会为患者开展深入细致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涵盖饮食、用药指导及禁忌等关键内容,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与治疗。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制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尽量在7天内、不超过30天完成建档工作。
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通过微信与患者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督促患者坚持治疗。门诊会在患者开药前一周通过微信或电话通知开药与检查时间,对未按时到位的患者反复耐心联系。针对随访或取药不便的患者,提供就近完善医学随访的贴心服务。
提升依从性,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在艾滋病个案管理过程中,如何确保患者的依从性?尹洁介绍,为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门诊医护人员采取多种措施。通过一对一讲解、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强化健康教育,让患者深刻理解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尊重、理解、关爱的态度对待患者,增强其治疗信心;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优化治疗方案,选择副作用小、服药方便的药物;借助电话、短信、微信等多样化方式定期提醒患者服药和复诊,并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及时解决治疗中遇到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门诊还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引入智能设备和应用程序,为患者设置手机闹铃并定时提醒服药,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艾滋病患者同伴支持小组,让患者在分享治疗经验和心得的过程中,相互鼓励监督,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加强与社区合作,开展关爱活动,为患者提供生活帮助和心理支持,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科学救治,患者回归健康生活
以一位2024年8月9日确诊HIV抗体阳性的患者为例,该患者确诊时CD4仅179.97个/UL,患者免疫功能较为低下;启动ART方案后,患者肝功能也出现异常。医护人员及时给予护肝治疗,并针对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抑郁情绪以及家属不积极治疗的情况,反复通过微信、电话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最终调整治疗方案为拉米夫定多替拉韦。如今,患者坚持治疗,情绪稳定,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均恢复正常。
“艾滋病防治,需要科学知识,更需要理解与包容。”尹洁呼吁公众要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鼓励感染者和患者战胜病魔,营造全社会关爱艾滋病患者的良好氛围。
袁进表示,未来,科室会不断优化艾滋病个案管理模式,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和随访计划,及时识别风险,助力患者回归健康生活。(资讯)
(文/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