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2:04: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2025年一季度,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我国能源保供扎实有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记者调研发现,国家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浪潮下,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逐“绿”而行,在加速布局能源领域中开辟发展新空间。
阳春三月,湖北大冶。特变电工集团自主研发的±800千伏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在大冶换流站完成安装,支撑“西电东送”战略实施。
千里之外,黄海之滨。我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风机——搭载全球首个整机自研自制全集成传动链的远景能源海上大兆瓦风电机组在江苏正式下线。
一路向北,内蒙古草原上,爱德曼氢能的电网侧储能项目已经破土动工……
今年以来,从特高压骨干网架建设到新能源装备制造,更多民营企业深度参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在电力传输、清洁发电、灵活调峰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
“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今年2月举行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进一步释放出打破市场准入壁垒、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
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张星表示,今年,我国将加大力度,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油气勘探开发、电力设施建设等,促进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新型储能、智能微电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从“高门槛”向“宽准入”的转变,持续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新活力。
在核电领域,2020年以来已有吉利集团、万向集团等民企通过参股方式参与项目投资。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2024年8月最新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总投资约2455亿元,均配置10%的民营企业投资比例。
江苏的神通阀门、上上电缆,浙江的久立特材、宁波天生,甘肃的方大炭素……随着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迈进,一批“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记者了解到,这些民营企业专注于核级阀门、管材、电缆、密封件、石墨材料等细分产业,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与聚焦于主设备的大型国有企业优势互补,成为我国核电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张星表示,国家能源局等部门通过设立首台(套)装备示范清单、重大科技项目等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将营收的5%至8%投入核心技术攻关。同时,依托“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机制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将前沿技术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8个月,专利转化率较3年前提升近40%。
创新生态的构建,正在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加速成长。
远景能源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滑动轴承自研自制和批量化应用的风电整机商,500台机组批量化搭载滑动轴承零失效,有力支撑风机大型化发展;
瑞麟氢能自主研发的超级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是国内首个碱性光伏离网制氢成功运行的典范,已获得欧盟认证;
氢致能源的抗腐蚀电解槽技术则使海水制氢设备寿命突破3万小时,为全球首个200MW级海上氢能平台落地奠定技术基础……
这些源自民营企业的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推动我国参与国际能源技术规则制定。
如今,能源领域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为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广阔空间。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60%,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目前已涌现出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大连融科、中储国能等各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头部企业,共同促进了我国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
目前,我国民营售电公司已达2400余家,占售电公司总数近60%。近60万家零售用户通过零售市场购电,去年实现零售交易电量3.6万亿千瓦时,占市场化交易电量的58%。
此外,独立储能、虚拟电厂、充电运营商等新型主体蓬勃发展,多元主体友好互动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近日,上海市围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了6方面26项工作措施,其中明确提到出台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虚拟电厂、车网互动、新型储能等领域。
现在,我国已有各类充电运营商超过1万家,规模以上(运营1万台以上充电设施)的运营商中,民营企业占比超80%。设施规模最大的四家运营企业——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小桔充电均为民营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超50%。
从沙漠光伏到深远海风电,从氢能重卡干线到大型核电项目……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与市场敏锐度,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拥抱绿色发展中迈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新华社记者戴小河、韩佳诺
今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500亿件 高铁半日达 快递时效不断提升
2025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500亿件:高铁半日达,快递时效不断提升。责任编辑:央视网
2025-04-21 11:56:00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