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最霸气的一首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2 09:08:09    

有句诗大家应该都听过:“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一部电影就叫这个名字。很有气势的一句诗。它是唐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这首诗的诗题名为《不第后赋菊》,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品读这首充满威震人心,却又透露着浓厚杀意的诗篇。

倘若您对历史有所热衷,您可能对黄巢的事迹有更深入的了解。黄巢出生于唐朝的某一年,那时的社会动荡,官府混乱,百姓生活困苦。黄巢的家庭其实颇为优裕,他们是盐商,盐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商品。他们家族世代贩卖私盐,家庭环境富裕。黄巢自幼才情横溢,据称五岁时便能和祖父对诗。他也学习剑术、马术和射箭,都颇有造诣。按照常理,他如此优裕的家庭,不至于生活困顿,走上反抗的道路,但他生活在唐朝的动荡年代,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乱象和不公,本身对社会也有一定的不满情绪,加上他长大后想通过科举考试报效国家,但遗憾的是考试落榜。这使他对国家失望,也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他在考试失败,也就是所谓的“不第”之后,满怀壮志和激愤,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一共四句,很有气势: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据说黄巢在写完这首《不第后赋菊》之后便离开了长安,接手家族的盐业生意,成为了盐帮的首领。从这一时刻起,他的起义之路开始悄然萌芽。

朋友们可能会产生好奇,想从这首诗中探索他的心路历程。他创作的《不第后赋菊》是赞美菊花的,而他另一首诗《题菊花》也以菊花为题,其中有两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实际上,他所留下的诗仅有三首,其中两首皆以菊花为主题。由此可见,黄巢对菊花抱有深厚的喜爱。

在众多诗人的诗篇中,菊花通常象征淡雅和高洁,代表着隐居生活或者高雅的品格,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然而,黄巢的笔下,菊花则带有严肃的杀气,寒冷气息,甚至充满了杀意。

为何会如此呢?实际上,对于黄巢这位起义者而言,菊花的意象与众不同,它应该代表着一种坚韧的斗争精神和坚定的必胜信念。

比起《题菊花》,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更为雄壮、激昂。在诗中,黄巢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英勇的形象,卓绝的姿态和高尚的品质。

让我们逐句来看看这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这句似乎在指明重阳佳节尚未到来,而“九月八”似乎并不符合重阳节——九月初九的时间点。传统上,人们习惯在重阳节这天登高赏菊。关于“九月八”的表述,历来有两种主要解读。首先,一种解释是为了押韵,与后面“我花开后百花杀”中的“杀”押韵。另一种解释是,“九月八”实际是重阳节的前一天,表达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展现了作者期盼斗争的暴风雨尽快到来的迫切情绪。

接下来的“我花开后百花杀”,此句带有强烈的杀意,意指在秋天,九月重阳节到来时,菊花盛开后,其它的花则凋零,再无其他花儿。这句话一方面描述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暗示了一旦农民革命风暴来临,腐败的唐王朝是否会像那些经不住寒冷霜雪的“百花”一样,凋零并消逝。这表现了黄巢作为起义领袖的情感,将其志向赋予了菊花。

我们继续观察下面两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句充满了气势,有强大的煽动力和号召力。“冲天香阵透长安”,这种菊花的香气并非暗香、幽香,甚至也不是清香扑鼻,而是冲天而上的香气。这个“冲天”两字,写出了菊花那种热烈、浓烈的香气,也写出了黄巢的那种壮志凌云的气势。“香阵”两个字足以说明,菊花不是一枝独秀,也不是一丛丛,而是大量的,这表达了一种团结的精神和人多的力量。

最后这句:“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诗的气势极其磅礴。“满城”指的是菊花遍布京城,无处不在,“尽带”则是说这些遍满长安的菊花,全都披上了黄金铠甲。以花朵比喻黄金铠甲,这种写法具有别出心裁的创新性。试想重阳佳节来临,整个长安城满城菊花绽放,不仅仅是在一条街道,也不仅仅是在一个园子,而是遍及全城。金灿灿的菊花簇拥于京师之间,其香气弥漫,笼罩整个京城。仅是想象这样的场景,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激起心中澎湃的情感。这也充分体现出黄巢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理想——他期望革命风暴能像这些坚韧不拔、冒霜斗雪的菊花一样,能摧毁旧的势力,创造他们心目中的新世界。

黄巢的这首《不第后赋菊》托物言志,受到众多人的喜爱。黄巢以灿烂的菊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抱负,展现了高尚的境界、壮志凌云的气魄,其格调也显得雄浑激昂。可以说,读到这首诗,很可能会让人想起黄巢那种身披铠甲,手握长剑,气冲霄汉的起义领袖形象,对后来的许多有志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也是一首流传广泛、深入人心的诗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