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教育体制改革哪一年开始的(教育体系是怎么进化到这一步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1 10:48:34    

体质体能是影响个人情志形成重要因素。

本文尝试思考我们教育生态从哪里来,现状什么样?到哪里去?

本文试图理清三个年龄段群体60-70,80-90,00后生长所处的社会教育生态体系,并主要结合国家发展历程,从就业环境、教育环境、成长环境(社群环境、生活资源、体质体能)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60-70后

1、就业环境

如图一所示,建国初1949年的人口数量为5.42亿,1960年6.62亿,1980年9.87亿,中国人口在此期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这种人口增长速度决定了就业问题一定是长期作为社会的主要问题存在。在这个周期里中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国家治理体系全盘苏化发展工业化、以阶级斗争思想为主的社会治理思路,以及长期城乡二元制为主人口流动管理机制、经历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抗并逐步被排挤在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孤立,且在此期间,长期面临要素资源供给不足。

(图一)

新中国成立是以全体人民尤其是以工农阶级为主大量牺牲为代价血酬在战火中换来的,执政党的坚定执政信仰、脱离小农社会全盘苏化实现工业化的道路选择,都决定这个国家必须以工农阶级为主要力量开展社会建设并保持相对公平的分配机制,进而导致在就业方面呈现高度的金字塔结构,就业结构的顶部是通过精英教育录取的大学生,自79年恢复高考后至98年,也就是教育体制改革之前,60-70后高考人数总体保持在百万以下规模,1979-1998年高考录取人数占社会总人口比例0.062%~0.086,毕业直接国家分配,干部身份,供不应求,具体见图二所示:

(图二)

苏联援助带来的体系化工业建设吸收了大量产业工人。这一时期由于全盘复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分配政策上总体均衡,贫富差异不大,工人阶级在这一时期不但享有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在生活保障方面也非常优渥,有些大型国企,承担员工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问题,针对职工建立的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工大学一应俱全,有的水电煤气都由企业负担,有的企业甚至有职工自己的全职文工团,电影院来服务员工。年轻人的第一选择是做一名光荣的工人,八级技工职称在当时意味着名利双收。

虽然在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带来大量就业,但社会整体无法消纳因为人口爆发增长带来的大量人口,国家要保证工业体系建设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农民被二元户籍政策牢牢锁死在农村,农民在政治上享有较好的名誉地位,但城里人身份带来的资源分配倾斜,导致农民普遍期望能进城,转换身份吃上商品粮。

2、教育环境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基调、十年文革动乱对教育系统形成巨大的冲击,教育荒废。79年恢复高考,60、70后才再次拥有了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极低的录取率和差距相对较小的社会分配机制,导致按部就班、各安天命成了家长、老师普遍的教育心态,教育环境松散宽松。

3、成长环境

⑴社群环境

多兄弟姊妹成员的家庭结构,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氛围。哥哥带弟弟、姐姐带妹妹,长兄为父,长姐为母;到了上学的年纪,六七岁的小孩子一路小跑跟在上学的人群之中,学着融入社群,学习社交。

⑵生活资源

这一时期化学农业时代尚未全面到来,生产力的不足,资源约束遇到人口激增,“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穿完了弟弟穿,弟弟穿完了妹妹穿,穿烂了还能改造鞋垫等物件继续使用”,极端点的情况,“家里哥几个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都是当时社会里的真实写照;食物不充足,但健康安全,这也养成了这一世代人朴素节俭的生活习惯。

⑶体质体能

他们在青少年阶段的生活主题就是劳动和玩,帮着家里养猪放牛放羊,种地割草挣工分;有闲散的时间,和小伙伴们上山下河摸鱼打鸟,“无恶不作”,各种土游戏充斥着闲暇时光。

小结:

综合到上面的环境要素影响,培养了60-70这样一种总体特征:

艰苦的社会环境下,充分的运动与社群活动,塑造了他们扎实的身体素质,体能充沛,吃苦耐劳,阳光乐天,有着近乎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则意识,有着积极的社群意识和生活态度,人格饱满,人情味浓厚,黑白分明,延续着传统农业社会的规则意识形态。

80-90后

1、就业环境

如图一所示,中国人口在此期间由于1982年实施了计划生育因素影响,人口增速放缓。在这个周期里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转轨、国家治理体系全盘美化、形成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治理思路,打破牢固的城乡二元制界限恢复城乡人口流动、以苏联解体为标志性的共产主义实践失败,2001年入世,中国自此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经济得到腾飞式发展。

在共产主义道路上探索了近30年之后,中国领导人看到了民族自强的本质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体系的巅峰又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时也势也,中国抓住了当时一闪即逝的窗口期,纵横捭阖,拉开了政治经济改革的大幕,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体系,进而带来大量的白领就业机会,自1999年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人数从教改之前的不足百万,到教改之后的1999年160万,再发展到2010年657万,录取人数成倍攀升,高考录取人数占社会总人口比例从60/70后的0.062%~0.086%,发展到0.127%~0.049%,国家取消学生包分配政策,大量大学生涌入市场化经济浪潮。

入世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口号背后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彻底击溃了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彻底粉碎了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平衡的社会分配机制以及背后的社会运行体系,基于苏联体系的《劳动法》名存实亡。

在这一社会大幅度转轨时期局部阵痛不已,但整个社会仍以一往无前之势投入市场化体系,入世之后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得到发展机会的民企持续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及工人就业,农民也被允许流动进城务工,并因巨大的付出(高强度、高时长、低保障)和恶劣的劳工生存环境,形成了专有名词“农民工”。

2、教育环境

以经济发展为主基调的社会环境,教改扩招带来录取人数的增长、良好的社会地位及就业环境,形成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全民共识;学习竞争烈度开始加大,高中半军事化管理开始崭露头角并以良好的高考率在全社会被推而广之,在部分城市及地区,这种竞争烈度有向初中,小学蔓延趋势。

3、成长环境

⑴社群环境

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又恰逢经济条件改善,使得他们相对比较孤独,但依旧在父辈60-70的大家族体验到亲情链接;部分农村家庭父母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外出打工,形成了独特的“留守儿童”群体,孩子在没有父母的生活环境下成长。但因为年龄相近的小伙伴多,他们依旧可以在社交中取得社交技能历练,但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社交环境变得愈发贫瘠。

⑵生活资源

农业化工的产能扩充及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社会整体的物质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生活需求从“缺衣少粮”逐步过渡到吃饱吃好,肉蛋奶逐步供应充裕,饮食结构越来越均衡,但食品安全的隐忧逐步浮现;

⑶体质体能

拉长观察周期,80-90的生活处于“新旧交替”阶段,既延续了传统农业社会氛围下的简单快乐,又有大量影视作品、音乐、游戏机的冲击,在中小学阶段在城市中已经显露出“内卷”趋势,在农村总体还是延续着传统习惯。社会资源的分配直接拉开了城乡差距,逐步开启了社会多元化的序幕。

小结:

综合到上面的环境要素影响,培养了80-90这样一种总体特征:

社会体制转轨的环境下,运动学习量的均衡,塑造了他们在三代人中中性的特征,身体素质健康、多数掌握了农业之外的生存知识技能。既愿意为生活奋斗,又愿意享受生活,带着红色教育的痕迹,思想逐步走向多元,愿意融入社群又保留自我空间,相对独立,随着社会发展和视野开拓,眼光不断看向世界。

00后

1、就业环境

如图一所示,中国人口在此期间由于1982年实施了计划生育因素影响一直在持续,即使在2015年放开二孩,人口增速依然放缓。在这个周期里中国经济体制即使出现一些徘徊,但依旧向市场化方向深化发展、国家治理体系不再以苏/美为参照系,不再以经济发展为绝对目标。而是追求以经济发展为主、兼顾社会民生的社会发展体系。追求以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实现民族复兴、目前这一进程在紧密推进,预期在2050年之后复盘尚能得出有效结论。

中国人民在学习模仿美苏道路上各自进行了30多年艰苦卓越的探索后,进一步验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并在这一认识下试图探寻自己文明坐标。市场深化改革的步子、试验在不断加速、发起,优秀企业不断整合资源点亮科技树追求高质量发展。这些经济活动不断给各产业领域带来突破,也不断带来高质量水平的就业职位,大学生录取人数从2011年675万发展到2021年689万,录取人数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2020达到峰值868万人,高考录取人数占社会总人口比例从70/80后的0.127%~0.049%发展到0.5%~0.488%,结合出生人口减少的客观现实,大学已经从过去的象牙塔变成了学习职业技能的人才工厂。

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部分度过原始成本积累实现规模发展的中国企业不断向产业链高附加值领域冲击,只要实现技术突破的产业,就能利用巨大的市场规模迅速摊平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无往不利,进而不断带来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劳动合同法》颁布出台,试图再次平衡劳资权益,缓解社会矛盾。“乡村振兴”也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农村生活水平,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再次反哺农民,也顺势将农村纳入国民经济大循环体系。但几十年的“社会教育”强化了“公务员”信仰,工人也因为缺乏社会地位及低下的社会保障水平被嫌弃,造成蓝领用工荒,也进一步强化了“学而优则仕”的信仰。即使随着因技术工人不断稀缺而导致蓝领工资水涨船高,人们也对技工教育弃之如敝履。但因国家竞争导致原本高效的国际产业链重构,各国自建产业链消耗大量资金形成沉没成本,叠加调整周期民营企业家的踌躇不前,以及疫情三年,大学教育的刚兑信仰也将逐步像“八级技工”信仰被打破回调。

在这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逐步走入大国对抗时期,社会产生了类似“姓资姓社”样式的思考“国进民退”,类寡头模式的平台经济被打压,“高压反腐”,将近10年社会调整期叠加地缘政治变革及三年疫情,让全民共识基本达成一致,无论是意识形态、官僚体系,还是市场机制,这些都不是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利用这些方法手段改善社群生活水平质量,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应服务于人民乃至人类的长期利益才有意义,而科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素。

2、教育环境

富起来的父母们有更多资源投入下一代培养,教育机构歇斯底里地喊出“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样畜生般的口号,逐步点燃了加杠杆鸡娃的战火,杀鸡取卵式的高强度教育培训充斥着孩子的课堂课余生活,从初中、小学,蔓延到了学前幼儿。近乎变态的教育氛围终于迎来了政府的强监管,但恐落人后的火苗仍在家长内心中翻腾。

3、成长环境

⑴社群环境

独生子女的下一代成了六个钱包的掌上明珠,享受着整个大家庭的宠爱于一身,有更多资源投入培养及拓展眼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更多家庭在城市定居,孩子玩伴的职责落在长辈身上,只有家长,没有社群,缺乏这一过程的后果尚待验证。但社会上形容性格的词汇,从早期的内向,变成了社恐,社牛,更严重一些的,有躁动、自闭等心理障碍,蜗居在家不社交,看短视频,叫外卖、网购成了一部分标配生活习惯。社群多元分化,社会共识日益消散。以土地财政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城建政策,道路上挤满的小汽车,形成了越发逼仄的社区空间。

⑵生活资源

随着生产力过剩及商业社会对娱乐消费的诱导鼓吹,消费成了时尚,大量的垃圾食品涌入日常生活,高脂、高糖、高热量催熟了新一代的少年,少年没有了青葱,只剩下肥胖;电脑、手机充斥着孩子的日常生活,眼科行业迎来利好,孩子们齐刷刷戴上近视镜片。不再有每天十几公里的甚至更远的每天上下学路途淬练体质,玩耍为主,学习为辅的假期时间。一些极度排斥这套体系的父母开始为了拯救孩子筹划移民。

⑶体质体能

在学习加杠杆、饮食加杠杆、作息规律合理性减杠杆、运动减杠杆、现实社交减杠杆,电子娱乐加杠杆的背景下,00以后的体测数据令人担忧,动辄猝死、长跑晕厥的新闻见诸报端,多数没有体验过课后、假期长时间玩耍大汗淋漓,即使体能测试达标,那测不到的体质呢?现在还能见到以往的“精壮”汉子吗?目前还无法对这一代的体质体能状态下结论,但直观的现象是,一部分上一世代的内卷先行者,已经无法胜任体力劳动,在大学这一本应是身体素质巅峰时刻的阶段就出现亚健康状态,甚至年纪轻轻就患上老年病。这个问题绝对不是多上少上体育课的问题,想要恢复“绿水青山”,首先要恢复可以产生“绿水青山”的生态体系。

小结:

综合到上面的环境要素影响,培养了00后这样一种总体特征:

在社会全面商品化环境下,不同世代的人由60/70野鸡~80/90散养溜达鸡~00后饲料鸡状态逐步过渡,体质、体能、人格、全面影响及个人情志及社会表现。受学前及学生时期高强度学习透支生命力及成年人社群撕裂造成社会氛围的影响,生理体能不足困扰,奋斗意愿不足,导致对异性婚姻态度佛系,社群分化严重,有的习惯于传统,有的非主流,有的自我封闭,有的纵横四海现象出现,在混沌中孕育属于工业化中国未知的社会文化代际延续。

不知怎的,写到最后,脑子里浮现的是这样一段场景:

“罗辑默默点点头,他看程心的目光已经没有了慈爱,像是最后审判日的火炬,至少在她看来是这样,那目光分明是在说:孩子,看看你干了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