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1 09:52:19
随着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普及,现在汉服已经逐渐复兴并发展起来。汉服爱好者互称“同袍”或者“袍子”。为什么要用“同袍”互称呢?
首先“同袍”一词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全文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盛行于还比较落后的秦哀公时期,但是秦人有骨气,就算不敌也要拼尽全力。这首诗描绘出了老秦人上场打仗时互相激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场面,读来让人慷概激昂,热血沸腾。
那汉服爱好者,为什么要取用这首战歌《无衣》里面的词呢?
汉服起源于夏,发展于商,形成于周,历经数千年,直至明末清初剪发易服,清政府强迫下才淡出历史舞台。但是汉服是华夏民族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传统的服装,它证明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拾起来,要去复兴,要去发扬。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服,当同袍们穿汉服出去的时候不少路人会露出异样的目光,有些人则进行开玩笑的羞辱,更有不礼貌着会说“神经病:一类的话。不仅如此,不了解者则会称之为“和服”,“汉服”,“朝鲜服”。从而有很多同袍不敢去穿外面,很多同袍的父母因为怕别人说三道四而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喜欢汉服。
明明是我族人自己的衣服,就像日本的和服和韩国的韩服一样是向外国人宣扬自己文化的服装。却被自己人误解,被自己人耻笑。试问,当误解和耻笑成为常态的时候,还有谁愿意去宣扬传统文化?
但是这些汉服爱好者去做了,他们在人多的地方举行活动,他们不少人是日复一日的日常汉服党,他们在不理解人的询问和玩笑中耐心的去解释,去宣扬。他们无视周围人诧异的目光,顶着周围人的压力。他们群体很小,但是他们顶着别人的目光和唾液身体力行去向中国、世界去宣扬汉服。所以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他们努力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