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5 10:23:41
话说红包
红包历史悠久。追根溯源,我国最早的”红包”要上溯到战国时期了。
在儒家经典《周礼》中,罗列了许多官员职责,如每逢庆典节日,要向武士、平民、孤寡老人、孤儿等分发酒肉和货币。这个应该是最早的红包了。《周礼》和《礼记》,皆是儒家十三经。经书以如此严肃的口吻,要求撒钱,这对形成渊源流长的红包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而我们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由长辈在年三十晚上零点后派给晚辈,表示把新一年的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
压岁钱最早盛行于西汉时期,被称为压崇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压岁钱的正面都刻着吉祥话,比如“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这给的不是钱而是正经八百的祝福。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据记载,在宋代过年时老人送小孩压岁钱,店家送买家喜钱,婚礼上送礼金等行为已经深入百姓生活当中了。
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这种压岁钱多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而真正意义的红包,出现在民国年间。长辈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 的寓意。这里的红纸包就跟我们现在的红包封很像了。
红包封,又称为利是封,就是装压岁钱的封袋。新年“派利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利是”又称“利事”或“利市”,取其利市、好运之意。
改革开放后,南方企业流行着新年派利是,一种是已婚主管要向未婚的员工派红包。另一种是老板要向员工们派红包。
而随着时代的进度和科技的发展,红包跟钞票一样越来越趋于电子化了,当下一年四季流行着各类形式的红包:“微信红包”、“QQ红包”“微博红包”。
在这红包满天飞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红包呢?先从一件事说起。
大年三十,本该是团团圆圆,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大日子。但有家房企的几名员工却因为一个红包差点丢了工作。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一家北京房企的分管营销的集团副总裁因员工未抢红包发了一通威,让其所在的营销干部大群里的成员噤若寒蝉。
起因是该名副总裁年三十在群里根据人数发了45个红包,但细心的副总裁第二天中午发现,自己的红包竟然有5个人没领,这还了得,该名副总裁立即在群里发表了牛年第一次“训诫”。其指出,对于营销大群的情况超过24小时不予关注,先不谈责任心的问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何在?还能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该名副总裁强调,过年不是放羊,很多同事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最后,该名副总裁也给出了处理意见,要求总部负责行政的人员挨个通知到位,并让这些员工当日下午四点前道歉并检讨,还要主动发200元红包,如果执行不到位,下午四点后移出群,年后处理。
前有游戏公司老板要求员工自动降薪,后有公司要求员工不得上班时间抢红包,否则开除,今有公司副总裁要求员工抢红包,否则也开除。
看到这里,只能说,这届员工真的太难了。营销是房企的生命线,身为营销人员确实要有时刻待命的准备。但在年三十这样的特殊时节,各个群里都是一派祥和气氛,有时一个转身可能就是几百上千条未读消息,而错过了一些重要内容,也无可厚非,你可能也因为消息太多而错过了很多群里的红包。再则,不抢红包不算违反公司纪律,如果解除则属于违法。这位副总裁显然不懂法。原来红发还事关法律问题,不可不慎!
微信聊天中,红包还能检验人品和情商。有人嫌别人红包小,不屑抢,甚至抢了又退回去。红包代表着一个人的心意,与金额无关。发红包为了活跃气氛,抢红包也为了图个乐子。那些嫌弃别人一元钱包十个红包的人,好比别人去你家做客,买了水果和牛奶,你还嫌弃水果不是你爱吃的口味,牛奶不是响当当的大品牌。
正所谓礼轻情意重,别人发的虽然是红包,但表达的是浓浓情意,不要嫌弃抢到的红包金额小,那些几分或几毛钱储存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人情味的记忆和别人美好的祝福。有朋友抢到小小的红包后,戏谑地说:“谢谢!距离买房又进了一步!”不禁莞尔。
不要一边嫌弃别人的红包小,又把自己的钱包捂得紧紧的,一毛不拔。也常见到这样一些朋友,抢红包是第一时间,抢了就跑,一个“谢”字没有。从没见过他发一个小小的红包,不免让别人觉得他不礼貌,小气。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抢红包只是图个乐趣,发不了财,抢了别人的红包,自己也适时发两个,收支大致平衡即可。
可以用红包解决的事,请尽量不要用言语表达。愿红包给大家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