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简单介绍(有关4月4号清明节的故事由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2 10:38:40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将近,春暖花开,大伙儿都知道这时候要去扫墓,给先人磕个头、烧些纸钱。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为啥清明节非得扫墓不可?这习俗背后藏着啥故事呢?是不是觉得那些古老的历史跟咱现代人没啥关系?其实啊,清明扫墓不仅仅是祭奠祖先那么简单,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是咱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敬祖情结。

想象一下,当你站在墓前,青烟缓缓升起,你是不是也会偶尔想:这扫墓到底是从哪来的?那些老祖宗们当初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清明扫墓的来历,说说那些平常不太提、却又挺有意思的典故。这样一来,下次再去扫墓,你心里可就多了一份对传统的理解和尊重,这祭拜啊,也就变得更意味深长啦!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家有个公子叫重耳,他可不是一般的富二代哦,而是个被家里人欺负得不行的可怜娃。为啥呢?原来宫廷里头有人看他不顺眼,打算对他下手,吓得重耳只好收拾小包裹,带上几个铁杆兄弟,开始了“跑路”生涯。这一跑啊,就跑到国外去了,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比现在的“穷游”还穷,比徒步穿越荒漠还艰难。有时候肚子饿得咕噜噜叫,腿软得跟面条似的,连站都站不稳。

有一天,重耳饿得快晕过去了,他的兄弟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满世界找吃的,结果连根草都没找着。就在大伙儿快绝望的时候,有个叫介之推的兄弟,二话不说,拿出刀子,“嚓嚓”几下,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炖成了汤端给重耳喝。重耳喝完这碗“爱心肉汤”,嘿!就跟打鸡血似的,瞬间满血复活了!后来他知道介之推割肉救自己的事儿,眼泪那是哗哗地流,心里暗自发誓:这兄弟,我重耳这辈子都忘不了!

就这样,重耳在外面流浪了差不多二十个年头,终于熬出头,回到老家,还当上了晋国的大王,人称晋文公。当上大王后,重耳可没忘那些陪他吃苦受罪的兄弟们,准备大大的奖赏他们。可是,一忙起来,竟然把介之推给漏掉了!介之推倒也洒脱,心想:“算了算了,反正我也不稀罕那些金银财宝,我还是带着老妈回山里过田园生活吧。”于是乎,介之推就带着老妈躲进了绵山,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隐居生活。

晋文公发现自己犯了大错,心里那个悔啊,赶紧派人去找介之推。可是介之推藏得严严实实的,怎么找也找不到。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要不咱们放把火,把山给烧了,介之推总得跑出来吧?”晋文公一听,觉得这主意好像还行,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山是烧得乌漆嘛黑,介之推却没跑出来。等大家找到他的时候,介之推已经抱着老妈,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旁边还有一封血书,上面写着:“我割肉给你,是为了证明我对你的忠心,希望你当个清明的好领导!”晋文公看完,眼泪汪汪的,心里难受得不行。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设立了两个特别的日子。第一个叫“寒食节”,那天全国人民都不准生火做饭,只能吃冷冰冰的食物,就像介之推割肉那天一样。第二个日子就在寒食节后边,叫“清明节”。晋文公还给那棵老柳树取了个名字,叫“清明柳”,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去祭拜,希望大家都记住介之推的忠心耿耿,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永远清明公正。

所以啊,每到清明节,咱们一边祭奠祖先,一边也想起介之推的故事,提醒自己要做个正直的人,希望社会上少些贪污腐败,多些公平正义。你看,介之推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话——“但愿主公常清明”——却像种子一样种在了每个人的心田里,让我们一代代人牢记:清明节不仅是怀念故人的日子,也是追求清廉社会的日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