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6:32:00
天刚麻麻亮,半坡牛肉面店后厨的灯就亮了。印着“林小迈”的面粉袋堆在墙角,拉面师傅甄玉龙舀出两瓢面粉倒进和面机,兑水的手腕悬着劲转圈。面团在案板上摔得啪啪响,老板马小龙凑近闻了闻:“还是咱黑垆土长出来的麦子香。”
不多时,一碗由邵寨面粉“林小迈”制作而成的牛肉面接到了马小龙的手里,顾不得烫口,吸溜一口,揸出个大拇指,“劲道,好吃,咱店里以后用咱自己的面粉!”
四家面馆,这样的场景同时上演——邵寨镇把面粉直销点搬进了县城牛肉面馆。
三百里外的邵寨麦田正返青。面粉厂负责人王官英蹲在地头,手指插进松软的黑垆土,指甲缝里立刻沾满油亮的黑泥。去年秋播的冬小麦蹿出三寸高,青苗顶着露水在风里晃。“陇紫麦2号抗倒伏,得抓紧追肥。”他捡起根枯枝拨开麦苗,露出底下蚯蚓拱过的新鲜土痕。
这抹青色连着镇东头的粮菜基地,干槐树村的菜农老杨已经开着旋耕机在邻田整地。“等六月收了麦,这片地立马种白菜。”他抹了把汗,指着田埂上竖着的“粮菜轮作示范区”铁牌。镇上牵线搭桥的订单农业让大伙吃了定心丸,麦茬地里种什么、卖给谁,早早就签了保底价。
德生元纯汤牛肉面馆门口,摞着十来袋面粉。销售员小郭高抬嗓音:“黑垆土种的麦,咱自己面粉厂磨的,没有添加剂!”她打开一袋手工面,“回去呛个汤就是正儿八经的酸汤面。”路过的宝妈顺手拎起一袋面粉,“孩子小,咱面粉没添加剂,吃着放心。”
面馆后厨飘着白汽,甄师傅把醒好的面团扯成长条,手腕一抖甩在案板上。加了“林小迈”面粉的面坯特别吃水,扯开的面条根根带韧劲。煮面的汤锅咕嘟冒泡,马小龙捞起根面条掐断,芯里透着亮,“到底是自家地里长的麦子。”
“叮咚”声在收银台响成串。马小龙摸着后脑勺笑,“早上卸的五十袋,晌午就剩个底儿。”他指着后厨摞成小山的空面袋,“老主顾都说面有嚼头。”
邵寨镇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董宝映蹲在货车旁记账,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知味牛肉面店售罄三次,筷上瘾追加50袋......”
王官英的手机晌午就没歇过。天津的供销商要补货,邮政发货平台也不多了,西安商会的老乡又要发八十箱。
合作社的面粉厂这两天机器转得欢实,王官英蹲在原料仓里抓了把麦粒,指尖搓开金灿灿的陇原235麦种,“农科院特供的种子就是饱满。”去年建成的联农带农产业园里,新上的色选机嗡嗡作响,麦粒顺着传送带翻跟头,石子、瘪粒噼里啪啦往下掉。
暮色漫过面粉厂时,会议室亮着灯,三坡村联合党支部的党员们正围着沙盘比划。“明年再扩五百亩粮菜轮作田……”王官英的袖口沾着泥点,手里的激光笔在规划图上划出红线。玻璃窗映着远处面粉厂通明的灯火,夜班工人正加班生产。
门卫老周端着饭盒蹲在面粉厂门口,咬了口媳妇烙的麦香饼。传送带载着印“邵寨味道”的面粉箱滑向货车,车尾的LED屏闪着“津A”——这是今晚第三趟发往天津的货。他摸出手机拍下货车驶出大门的画面,发在合作社微信群:“瞧瞧,咱黑垆土的面粉闯关东去喽!”
通讯员 孙筱娜 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