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7:43:00
30多年来,作为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方静始终与命运抗争着。当一扇大门被关上,她带着无数孤独症家庭“破窗”前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志浩 张力元
在孤独症患者的家长圈,今年63岁的方静广为人知,她被许多孤独症孩子亲切称为“方妈妈”。
30多年来,作为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方静始终与命运抗争着。当一扇大门被关上,她带着无数孤独症家庭“破窗”前行。
2000年,方静创办的“托管班”——以琳自闭儿训练部,如今已发展成为青岛市以琳康教展能中心(以下简称“以琳”),为无数家庭提供孤独症康复训练和教育服务。如今,以琳的康复教育模式,在全国多地得到复制推广。
与孤独症对抗半生的方静,未来计划将主要精力放在孤独症科普教育上。她珍视自己作为母亲的苦与得,希望以此帮助更多家庭,更好地守护其他“来自星星的孩子”。
方静在给孤独症孩子上课(2024年7月摄) 受访者供图
“让孩子踏着你走过去”
方静和丈夫是浙江省宁海县人,两人大学毕业后定居山东青岛,成为大学教师,组建了一个幸福小家。
1990年,儿子石头出生。扑闪着大眼睛的石头,小时候常被人夸奖聪明伶俐:上学前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经常缠着大人要数学题解答……
这个令全家自豪的孩子,却在幼儿园阶段出现异常:说话越来越少,小动作越来越多,不听指令,不合群,还出现自虐现象,会无缘无故发笑,也不再接受新事物。多方求医后,石头被确诊孤独症。沉甸甸的三个字,震碎了夫妻俩的心。
很快,夫妻俩发现儿子思维严重刻板,经常为了坚持同一性,只穿一件衣服、只走一条路,一系列沟通障碍由此发生,甚至对老师连撕带咬。“最令我害怕的是他莫名发笑的时候,我经常在他的笑声中崩溃大哭。”方静坦言无法形容当时的痛苦。
极端困境中,爱成了唯一支柱。想到儿子将来可能生活不能自理,方静决定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倾其所有为儿子治疗。方静停掉工作入校陪读,开始从国外找材料自学孤独症的康复训练知识,数十年如一日干预、训练儿子的行为。
“一边是孤独症儿子,另一边是现实世界,连接的只是妈妈的身躯,所以必须完全放下自己,让孩子踏着你走过去。”方静说。过程无比艰难,但方静的努力得到学校老师的倾心支持。
日日苦辛,渐有成效。小学数年,石头从一句话都说不完整,到能完整表达一件事;从对人视而不见,到能主动问候;从上课坐不住三分钟,到能听完一节课;从见了小朋友就跑,到能和小朋友一起玩……渐渐地,这个被认为读不了书的孩子,小学毕业了,又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业。
2010年,石头考上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为国内少有的考上大学的孤独症患者。如今,已拿下两个硕士学位的石头,正在澳门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凡是见过我孩子的国内外专家,都说这是目前同龄孤独症孩子中,康复得最好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零的突破。”方静说。
从“托管班”到专业机构
对抗孤独症的过程中,方静和丈夫认识了许多同类家庭。2000年,她和几个家长租了一套二居室,雇了3个阿姨,起名“以琳自闭儿训练部”,创立的初衷只是想着有人看孩子。
租下房子后,不少孤独症孩子来到这里。方静开始犯难:“怎么能看着孩子们不管呢?在医学没有找到明确病因的情况下,我们只有走行为干预这条路,总要有人去做这件事情。”
加入以琳的孩子越来越多,方静运用自学的专业知识,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干预和训练。此后数年,方静一边咬牙坚持带石头,另一边自学、办学、上课,每天只睡5个小时,吃饭5分钟解决。
重压之下,方静积郁成疾,患上了抑郁症。2008年,方静抑郁症复发。一天夜里,她换好衣服、化好妆,准备到阳台上轻生。轻生前,她摸黑走进石头房间跟他告别,石头如获某种感应般从床上弹坐而起。“妈妈,你怎么不睡觉?你跟我睡!”石头一把拽住方静,也阻止了方静的轻生行为。
就这样,来自儿子的爱,给方静带来了更多力量。但创办以琳的过程,比想象中艰辛。由于周边邻居们不了解孤独症,更接受不了孩子的闹腾,以琳不断搬家。
2006年,再次搬家的以琳,陷入弹尽粮绝之境。方静掏空了所有积蓄,到了买菜都要赊账的程度。突然有一天,方静收到银行通知,有人给以琳捐款三万多元。“对当时的以琳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啊!”方静说。
直到5年后,方静才得知这笔捐款的来历。一名温州的企业家来到青岛出差,并来到以琳——原来5年前他在杂志上看到以琳的报道,第二天就去银行汇款。有了这笔捐款,以琳得以熬过难关。
类似的社会援助还有很多。日本孤独症专家白崎研司多次自费来青岛,对以琳进行免费师资培训。“他对孩子的爱,对专业的精益求精,深深感动和激励着我们。”方静说。
在方静看来,20多年来,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与支持,支撑着以琳从“托管班”走向专业机构。
“让苦水变甜”
经过康复和教育,很多孩子会叫妈妈了,还会算术。不少孩子实现生活基本自理,甚至和健全孩子的差距不大。“来过以琳的孩子,考上大学的有几十人,10多人成为博士。”方静说。
但方静依然保持清醒——“蒜瓣不能变成橘子”。经过系统康复,多数孩子会有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正常上学,更谈不上工作,有的终生难离陪护。“在以琳,家长必须跟堂学习,学着登台授课,这样他们才能学会应对孤独症,从心底接纳孩子。”方静提出一个硬要求,家长必须陪读。
得益于这一授课模式,从以琳“毕业”的家长成为“以琳模式”的践行者。他们“星火燎原”在全国开办数百家孤独症康复机构,不少家长在相关康复机构担任专业教师,更多的成为当地孤独症家长组织的领导者。
如今,曾经四处搬迁的以琳“托管班”,已拥有青岛城阳、青岛西海岸、宁波宁海三大中心,拥有专业老师300多人。目前在校孤独症孩子400多人,累计干预培训2.1万余名孩子,服务10万多名家长。
得益于“毕业”家长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以琳还合作开办崂山中心、成都中心、南昌中心、六安中心,并在南京、合肥、连云港、衡阳等城市开办融合园。
如今,以琳的规模越变越大,但始终不变的是,这句屹立于校园的标语——“让苦水变甜”,这也是更多“方静”们的努力方向。■